客是应主的需求而服务于主的,末则是因本的性质而内生于本的。
……天理云者,言乎自然之分理也。其所谓欲,乃帝王之所尽心于民。
对于孟子和荀子的性善性恶之辨,戴震有自己的理解,他认为若从荀子区分途之人可以为禹与途之人能为禹出发,就可以发现,荀子的人性论与孟子的性善论非但不矛盾,而且可以互相发明。戴震认为存天理灭人欲固然是《礼记·乐记》里的话,但在《乐记》里所要灭的不是人的欲望,而是那些强者威胁弱者、以大众的名义压制少数人、鳏寡孤独得不到应有照顾的现象。[1]172 戴震认为正当的情欲就是天理之自然,两者不能绝对隔离。在本受之气的感召之下,结合资养之气,相得而不相逆,人则能扩充其知至于神明,仁义礼智无不全也[1]295,所以,在戴震看来,理义之为性,并不是说性即理。‘欲根于血气,故曰性也,而有所限而不可踰,则命之谓也。
[1]285戴震认为程朱的做法会导致人心与天产生隔离,人性就属于天性,与人无涉。由其生生,有自然之条理,观于条理之秩然有序,可以知礼矣。‘无极而太极,即是此旨。
始或为终,终或为始,恶知其纪?然自物之外,自事之先,朕所不知也。无极概念在不同思想传统的使用,显示出其影响力的深化,更有助于其义理内涵的充分展开。曰天子作民父母,以为天下王。《老子》远远不是一个一般性的思想作品,其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整个三代传统的批判性思考,提出一个不同精神方向的道路。
故大小相含,无穷极也。陆九渊并指出周敦颐《通书》不言无极,《太极图说》恐非周子所为,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,甚至是传他人之文。
众所周知,太极见于《周易·系辞传》: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黑则指没有清楚区分的混沌,类似的说法可见用来形容道的混成或混而为一,以及形容圣人之治的为天下浑其心等,出现于多处的朴或素朴也属于此类。这种理解的核心是通过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的说法,把以政治为中心的世界奠基在无的原则之上,并与一切有的原则相对立。物有不足…… 这里的论述和《庄子·秋水》夫物,量无穷,时无止,分无常,终始无故……由此观之,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,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?类似。
儒家对于无极概念的接纳,始于周敦颐的《太极图说》,并在儒学内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。有些辞句只是解释筮法,有些辞句是作者用来论述自己的哲学观点,有些辞句二者兼而有之。箕子,此上天不言而默定下民,佑助谐合其安居,使有常生之资。再次,《洪范》专门列出三德一章,以正直、刚克和柔克为三德,适用于不同的情形。
《系辞传》中还有三极的说法,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。皇极章特别强调这个法则乃是对于臣和庶民的规范,一切皆以王道即极是会是归。
不可忽略的是,《老子》65章也提到了式和玄德: 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25章道法自然,其意义应如57章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
此民极显然承前皇极而来。朕以是知四海、四荒、四极之不异是也。惟时厥庶民于汝极,锡汝保极。孔安国和孔颖达以大中之道来解释皇极,也不离此主题。但《史记》或引皇极作王极,《尚书·大传》亦然,曰王之不极,是谓不建。不协于极,不罹于咎,皇则受之。
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之,则为官长,故大制不割。王作为民之主,应以身作则,施教于民。
《老子》首章言:‘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而卒同之,此老氏宗旨也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来看,中代表的乃是礼乐之原,秩序之根本。
孔子赞易,自太极以下,未尝言无极也,而周子言之。无极复无无极,无尽复无无尽。
除了首句无极而太极之外,《太极图说》中还有太极本无极也无极之真,二五之精的表述,可见无极乃是周敦颐非常看重的概念。其次是肯定万物自身的存在及其合理性,通过自然以及大量由自构成的词汇,如自化自正自朴等,老子倾向于从万物自身来寻找其存在和变化之合理性的根据。朱陆围绕无极太极的争论,一方面是基于理学和心学不同的哲学基础,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对于儒家和道家思想分歧的理解,其余响持续地贯穿在后来思想发展的历史之中。简要言之,老子针对三代精神传统的反思,令其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道和德的理解。
因此,无的原则不是要否定万物,恰恰相反,正是为了肯定万物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七年》所记说礼乐而敦《诗》《书》。
关于其意义,朱伯崑先生以为应该在筮法语境中进行理解,《系辞》说的太极,指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分的状态,乃卦象的根源,故称为太极。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
这显然是对于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现实的直接思考。自然的观念,也是由老子最早提出。
一 无极始见于《老子》28章,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谿。天子在这个权力等级中位居最高处,在这个意义上,天子本身就相当于极。人臣和庶民都应去除个人之好恶,遵守王之义、王之道、王之路。这正是前述的玄德,即无极句中的常德。
这里无极的用法,与《庄子》接近。老子所发现的无的原则,与以儒家及法家等代表的有的原则,处在一种长期的对话关系之中,丰富了中国哲学的面貌,共同推动了中国理论思维的发展和政治思想的进步。
通过以上关于老子哲学框架的叙述,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28章无极句和无极的意义。贾公彦疏特引《洪范》之文,以为参证。
如此方可以有国,可以长久。汤又问曰:四海之外奚有?革曰:犹齐州也。